【資料圖】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原創:田卜拉
“一年級暑假最可怕”“二年級暑假很危險”“初二孩子最容易出現問題”……你刷到過這樣的短視頻嗎?最近,此類短視頻在網上熱傳,相同的話術、類似的剪輯,讓不少家長緊張起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在視頻博主搖身變成的“資深老師”口中,不管哪個年級的暑假,都是如此“可怕”“危險”。所謂可怕,是指暑假期間不好好補習課程,就會錯過時機,在競爭中落于下風。關照看似貼心,卻未必出于真心,只是念起了“生意經”。類似視頻中,有的博主講著講著就開始賣課、賣書,不少短視頻還內嵌購物櫥窗、鏈接。仔細分辨其話術,大家就會明白“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讓家長焦慮緊張,趕緊去購買其兜售的教材或課程。
通過傳播視頻、炒作話題為產品導流,讓流量變現,本是常見的營銷手段。與過去那些“英語要提前學”“奧數是敲門磚”以及“幼小銜接要重視”“小升初決定命運”“每個階段都要防止被甩掉”的宣傳相類似,“可怕的暑假”無非是商家炮制出來的最新話題,讓家長認同“超常學習”才是“正常學習”。歸根結底,是打著關心孩子的幌子慫恿補習,實質上是販賣焦慮、恐嚇營銷,利用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實現自己的商業利益。
有人說,家長的錢最好掙。類似營銷之所以屢試不爽,正是利用了家長的共同心態: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也不應輸在放假期間。一些家長明知補習沒有盡頭,但出于“你不補怎么知道別人不補”的焦慮,本著“多學一點總沒錯”的心態,紛紛解囊為孩子加一道“保險”,為自己買一份心安。加之互聯網時代,由于平臺通過算法推薦,可能形成“信息繭房”,家長只要看過幾條“可怕的暑假”視頻,很快就會有大量同類信息撲面而來。在信息的狂轟濫炸下,一些家長愈發緊張,最終選擇“繳費投降”。
客觀來說,如何讓孩子過好暑假,確實令不少家長“頭疼”。自己要上班,孩子沒法管;請老人幫忙,怕無法提供學業指導;自己做作業,又怕孩子不夠自律;可以適當放松,也擔心成為“脫韁的野馬”;參加夏令營、特長班,挑選高性價比的優質教育產品并不容易……當孩子無法在學校進行系統學習時,安排漫長假期的重任落到父母頭上。既能兼顧多種需求,還要現實可行,實際并不容易,家長的暑假焦慮實實在在。讓孩子報班補習,也是一種臨時“托管”的無奈之舉。但也要知道,愉快假期不等于荒廢學業,補習也不應該盲目跟風。
拒絕跟風補習,家長應看清套路。一方面,“雙減”政策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一些機構改頭換面推廣補習,違反政策規定,對這樣的違規課程最好“敬而遠之”。另一方面,正如有媒體報道,“可怕的暑假”視頻是平臺模板化生產和流量獎勵機制的產物。無論內容好壞,販賣焦慮的新樣本一經出現,就會迎來蜂擁而上的“模仿”,直至流量紅利消耗殆盡。可以說,明白套路所在,才不會跳入陷阱。
拒絕跟風補習,家長應理清思路。暑假本身是繁忙學業之中的調劑,在張弛有度中蓄積成長潛力。時時繃緊學習之弦,效果未必盡如人意。進一步說,孩子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培訓不能成為假期的全部。在出游旅行中開闊視野,在體育運動中強健身體,在勞動實踐中體味收獲,在親友相聚中獲得助益……多彩的假期活動正是為了孩子的茁壯成長。一言以蔽之,如何幫助孩子規劃假期,考驗著家長的教育觀。想清楚什么對孩子最重要,或能做出更好選擇。
當然,幫助孩子過好暑假,不只是家庭的事。違規賣課、蹭炒教育熱點等行為,需要相關部門嚴厲打擊;為收割流量和商業利益而“販賣焦慮”的內容,平臺也要負起監管責任來。更重要的是,多方應協力破解家長暑期帶娃難,點亮孩子們的多彩暑假。眼下,不少地方發揮學校、社區優勢,為學生開啟托管服務,開放教室、圖書館、運動場館等資源,提供閱讀指導、文體活動、興趣拓展等服務。有家長點贊:“神獸”放假不用怕,“官方帶娃”上線了。持續加強相關探索,家庭、學校、社會攜起手來,家長也將少一分壓力,孩子的暑期生活也將更加多彩。
這正是:誠意視頻本套路,保持定力莫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