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要問什么最火,那肯定非研學莫屬。無論是高校預約參觀的一號難求,還是各地博物館的人山人海,都將“研學熱”展現得淋漓盡致。
但并非所有的研學都涌向大城市。在赤水市大同鎮的極竹堂竹編基地,也常常會迎來前來研學的中小學生以及一些竹編愛好者們。在其門口,除了掛著“極竹堂”公司名稱外,還有“遵義市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赤水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培訓基地”兩個牌子。
(相關資料圖)
“只有打通產學研,才能更好地助力非遺傳承和鄉村振興。”作為“極竹堂”的創辦人,“90后”的楊昌芹不僅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的第六代傳承人,同時也是全國人大代表。早在2012年,她就在赤水市大同鎮成立了自己的竹編工藝廠,并創辦了竹編工藝技術培訓班,免費給當地留守婦女進行培訓,并為她們解決了就業和收入問題。
轉眼,11年過去了,“極竹堂”也發展成一個有著100多員工、年營業額接近2000萬元的公司,其中,90%以上的員工都是當地的留守婦女。在楊昌芹的朋友圈里,定期會發布“竹編工藝技術培訓班”的信息。
其中最近的一個,是7月底綏陽中學的赤水紅色夏令營,在“極竹堂”上了一節非常有意義的竹編課程。此外,還有“2023年赤水竹編公益助力鄉村振興——助推婦女就業培訓班”的招生簡章。
培訓班里既有剛剛初中、高中、高職畢業的女孩子,也有很多高齡、殘疾的家庭婦女,年培訓人數高達上萬人。她希望通過免費的培訓班,讓她們能掌握一技之長。當然,培訓結束后,如果雙方都有意向的話,也可以留在“極竹堂”工作。
“極竹堂”是由廢棄的學校改建而成,依山傍水,環境非常好。這棟樓一共有三層,一層主要用于展示和接待,二層是竹編工作場地,而三層則主要用于培訓。
來自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黃梓馨正在這里研學。她是在網上看到楊昌芹老師的報道,深受觸動,慕名而來。在這里,她不僅了解到竹編的20多道工序,也嘗試著用竹絲編出漂亮的茶杯、提包、花籃等產品。更重要的是,她感受到了這項非遺技藝對于當地經濟和婦女收入、地位的提升。
“我的祖輩也都生活在農村,所以我對農村有著特殊的感情,也知道農村婦女生活的辛苦和不易。楊老師以一己之力,不僅將竹編這個非遺手藝發揚光大,而且解決了很多農村留守婦女的就業問題,非常值得敬佩。”黃梓馨說,這次到赤水來研學,不僅希望能學到一門手藝,也希望通過實地調研,看看能不能在產品設計、銷售渠道等方面,盡自己的一份力。
但她到了之后才發現,“極竹堂”的產品線遠比線上平臺看到的更豐富,而且設計的審美也非常在線,完全足以“俘虜”年輕人的心。
楊昌芹說,除了她自己先后到上海美院和清華美院進修學習外,上海美院的學生也經常會到“極竹堂”研學,并帶來一些新的創意和設計理念。如今,她們創新性地推出了竹編瓷器、竹編首飾、竹編禪意香爐等一系列竹編工藝品,備受青年消費者的推崇和喜愛。
這也是楊昌芹的初心所在。在她看來,只有讓非遺技藝能在一代代年輕人手上煥發新的活力,在創新中創造新的價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因此,她也非常希望能有更多像黃梓馨這樣來自一二線城市的學生,能夠愿意深入現場,了解竹編文化,并將其帶到更多人的生活中。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楊昌芹也將提案重點聚焦在解決赤水竹編產業的發展難題上。“赤水竹編既是文化,也是產業。只有把非遺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產,通過改善交通設施建設,打通銷售渠道,讓赤水竹編真正走出去,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數據,過去40年中國共減少貧困人群7.7億多人,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民群眾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和社會實踐,在促進社區、群體和個人實現生產性就業、體面工作、創收和可持續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報告稱,貴州赤水地處中國最大丹霞分布區,因竹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十大竹鄉”之一。當地在依托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赤水竹編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通過竹“固碳減排”作用保護了人類共有家園推動了可持續發展。2019年以來,中國有關部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合作,共同實施“赤水竹手工藝可持續生計試點”項目,納入“非遺+扶貧”支持框架,在助力鄉村振興、促進低碳發展取得的實踐和經驗為中國乃至全球遺產地所借鑒。
據悉,目前“極竹堂”的產品不僅有線下渠道,也打通了線上銷售渠道,并通過“黔貨出山”等渠道,將產品賣往美國、葡萄牙等國家和地區。
但楊昌芹也表示,疫情三年,海外市場的銷售基本停滯了。原以為疫情結束后,今年的市場會好轉,結果上半年的市場情況并不樂觀,甚至比之前還要難。“如果是以前,公司規模可大可小,但現在有這么多的員工,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是我作為人大代表義不容辭的責任。未來,我們將繼續把竹編產業和旅游、研學、文化傳承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相信一定會大有可為。”楊昌芹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