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能源動力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委員會主辦的“建行杯”第十六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決賽在東南大學舉辦。該競賽緊密圍繞“雙碳”戰略目標等國家重大需求,在教育部的關懷指導和廣大高校的積極協作下,已發展成為起點高、覆蓋面廣且影響力大的全國大學生實踐創新活動。本屆大賽共吸引到了638所高校,共計五萬余人參賽。大連理工大學學子斬獲特等獎一項(全國共11項),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大連理工大學獲優秀組織獎,充分展現了大工學子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出色的科研創新能力。
經過決賽的激烈角逐,由能源與動力學院蔣蘭蘭教授指導,能源與動力學院學生杜佳浩、張健、杜怡霖三人團隊完成的參賽作品——《“雙廢利用”——粉煤灰礦化封存CO2與再利用一體化技術》榮獲特等獎;由能源與動力學院祝捷副教授指導,能源與動力學院學生楊雯月、殷祺云、馮恩城、馬常驍、時驍婧、王昭懿、毛宇凡七人團隊完成的參賽作品——《“冰火可容”——結合冷熱聯供與相變儲能技術的節能保溫箱》榮獲一等獎。
由能源與動力學院宋永臣教授、張倫祥副教授指導,能源與動力學院學生吳曉東、鮑嘉翥、王戒、余琴健、馮恩城、全家興、劉佳偉團隊完成的作品——《“儲能神冰”——新型水合物相變材料蓄冷技術及裝備》;由能源與動力學院唐大偉教授、蔣博副教授指導,能源與動力學院學生時驍婧、高玉明、楊雯月、鞠昊霖、李宇航、樊梓松、張吉棪團隊完成的作品——《催“云”化“氣”——一種用于感應加熱化學鏈甲烷干重整的雙功能催化劑》;由能源與動力學院李本文教授指導,能源與動力學院學生馮恩城、朱恩琦、徐珩軒、朱承璽、李艾珊、付鵬程、陳家銓團隊完成的作品——《“分而治之”——柵格裝置對圓形截面液態金屬電池的優化研究》共三項作品獲得二等獎。
特等獎作品《“雙廢利用”——粉煤灰礦化封存CO2與再利用一體化技術》項目以燃煤電廠的粉煤灰渣處理和CO2減排需求為背景,針對傳統礦化工藝存在的CO2封存效率低、產物難再利用等難題,開發了一種粉煤灰礦化封存CO2與再利用一體化技術。創新將傳統的浸出法工藝優化成浸出富集液與礦化反應兩步,大幅提高CO2礦化封存效率。實現了常溫常壓條件下生成高純度、規則形貌結構和微納米粒徑(1-5微米)的碳酸鈣,得到的立方形、紡錘形等規則碳酸鈣可滿足造紙和塑料制備等不同應用需求,形成的粉煤灰礦化封存CO2與再利用一體化技術具有低能耗、低成本與前景廣等特點。
一等獎作品《“冰火可容”——結合冷熱聯供與相變儲能技術的節能保溫箱》團隊利用半導體制冷片的熱電制冷原理實現了同時制冷和制熱,創新性地添加了相變儲能材料石蠟及蓄冷劑以提高能量利用率,并為保溫箱配備智能溫控系統,保證性能的同時降低能耗,為保溫箱的節能性添磚加瓦。該保溫箱成功實現了“冷熱雙保”技術,減少了用于保溫的塑料包裝對環境的污染,助力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其綠色環保、結構合理、性能穩定,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得到了評委老師們的肯定。
學校高度重視此次比賽,為提高參賽作品質量,能源與動力學院和創新創業學院于今年5月聯合舉辦了第十六屆“大連理工大學-濰柴動力杯”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大連理工大學選拔賽)。校內選拔賽通知發布后,得到全校師生的廣泛關注。在校內選拔賽中,參賽選手經過現場展示、公開答辯、評委提問的環節,通過視頻、展板及實物講解等方式,全面展示作品的科學性、可行性、創新性,最終選拔出15項作品代表大連理工大學參加全國比賽,并取得優異成績。(來源:能源與動力學院 作者:沈正揚 編輯:常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