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走在校園里,看著學生們青春飛揚的可愛臉龐,心中常會激蕩起夢想成真的喜悅。作為上世紀90年代回國的“海歸”,我從無到有,創辦了華橋外院。看到不少學生成為“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多語種翻譯人才,我內心備感欣慰。
創辦一所高水平的應用型外國語大學,為國家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的高素質外語外事人才,一直是我的夢想。當初不顧家人反對,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工作環境回國,就是為了實現夢想。學校創辦之初面臨很多困難,沒資金、沒場地、沒生源,到處跑項目、跑資金、租校舍、清垃圾、裝設備,臉曬脫了皮,手也磨出了血泡……1995年,華橋外院終于經吉林省教委批準建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這讓我更加振奮,走進新時代,我離實現名校夢更近了。
從這些年的辦校經歷中我體會到,民辦教育機構作為國民教育體系中的組成部分,既有大好的發展機遇,也亟待沖破一些體制機制的束縛。2016年11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為新時期發展民辦教育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完善奠定了法律基礎。之后,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等有關部委聯合印發了《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實施細則》。這為民辦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營造出良好發展環境,我們學校面臨的不少困難也迎刃而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成就顯著,民辦教育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如今,華橋外院已取得長足發展,是國內民辦高校中唯一一所省屬重點高校,2011年獲得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資格,2014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就業50強,學生從辦學初的幾十人,發展到現在的1萬多人,學校資產從開始的250萬元,發展到今天的數十億元。
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能夠用我所能奉獻社會,回報祖國。2006年,我做出一個重大決定,通過司法公證,將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的所有資產,全部捐獻給社會。回想起回國后的20多年歲月,我感到人生無比充實。將個人奮斗融入偉大祖國的發展大潮中,雖然只是浪花一朵,但唯有這樣,生命才不虛度,夢想才有舞臺。
網友連線
@張穎:華橋外院為民辦高等教育非營利辦學做出了樣板,中國教育從大國夢到強國夢不再遙遠。
@“街道文化站”:對于民辦學校,責任就是正能量。負責任不是虛假、輕松的空談,而是結合自己的崗位,開拓進取,腳踏實地,擼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