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湖畔觀察一棵小葉樸,一看就是8年,它告訴我關于樹形、空間、生命的風景園林哲理。”在華中農業大學南湖畔,風景園林專業2017級博士研究生張志遠這樣描述自己8年的求學之路。
張志遠的細膩感悟源于該校風景園林專業長期“情·境育人”的教學實踐和探索。
針對我國以往風景園林人才培養存在文化根基缺失、重技能訓練輕情操培育等突出問題,華中農大風景園林專業依托60余年的辦學積淀,堅持“情·境育人”理念,實施全人教育,將認知與情感、專業與情操、教育與文化綜合地貫穿于教育教學全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華中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風景園林學學科帶頭人高翅教授說,“風景園林肩負著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風景園林教育迫切倡導全人教育,為國家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信與自覺的專業人才”。
“知情景境”構建課程體系
“根植文化自信,強調社會責任,強化設計思維和設計能力,是華中農大風景園林全人教育的三條主線。”一直堅守在教學一線的杜雁副教授解釋說,“‘知情景境’融合的育人體系將三徑合一,突破了以知識模塊為導向的傳統,促進了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師生相長。”
圍繞“知情景境”融合的目標,華中農大按照“基礎感情類、情理融通類、豐富情懷類、以情入境類”四大類重構風景園林專業課程體系。為強化基礎感情和認知體悟,該校增設“風景園林認知”等課程;注重專業核心課情理融通,減少理論講授,加大真實情景設計訓練的比重,增設風景資源保護與規劃等內容;豐富情感類課程,強化社會、歷史、文化和藝術內容,新增名山風景、鄉村景觀等內容;以情入境類課程則增加風景園林業務見習和專題調研的環節。
為系統培育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華中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構建了專業認知—課程設計—專題調研—業務見習—畢業設計的“五階”梯度實踐教學體系,從認知基礎到實踐創新,從單一景素到風景綜合,從情境模擬到真實情境,統籌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做到戶外空間真實情景、情景模擬的全尺度、全過程覆蓋。
在“情·境育人”探索中,華中農業大學還總結出“境育十徑”——利用田野調查、測繪體悟、模型推繹、經典析要、墻報研討、學術辯論、海外見習、設計競賽、中外聯坊、花園營建,多維度創設情景促進學生獨立研究與團隊學習,顯著提高了學生規劃設計和研究創新能力。
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促成學生對專業態度的顯著變化。2015年參加花園營建的焦占先回憶說:“建花園的場面熱火朝天,路過的留學生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我們,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作為這個專業學生的自豪!”
“八景”化育貫穿人才培養
“理論與實踐教學改革之外,我們還構建實施了‘無限課堂’的化育體系,有效實現了情感化育和社會責任感培育。”風景園林系主任吳雪飛告訴記者。
華中農大連續9年實施“八景”化育:“景園心晤”入學儀式和“景園驪歌”畢業儀式凝結了師生情誼和專業情懷;“景園學堂”和“景園心像”以講座、沙龍和影像等方式構建師生共同學術空間;“景園心旅”“景園心匠”拓展了學生學習時空;師生每年歲末聯歡的“景園之夜”,以文藝審美深化師生情感;“景園之月”搭建傳播文化和促進交流的綜合平臺。
景園“八景”成為獨具特色的無限情境課堂,“八景”化育貫穿大學培養的全過程,從入學到畢業,不間斷地情感寄托和感化伴隨著景園學子的成長。
9年來,“景園之夜”已成為華中農大歲末一道標志性風景,深深印在每一位景園學子的心里,歷久彌新。
“圍繞‘情·境育人’,華中農大堅持發揮好‘一部兩委’的職能作用,監督落實教書育人的責任。”系黨支部書記張斌介紹,黨支部、系務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各司其職,協同確保正確價值取向和社會責任感貫徹落實。“我們同時將課程、實踐活動、實習基地、學術報告責任制、學生學業和青年教師導師制等責任明確為‘六落實’制度,有效傳導落實教育教學多層責任與義務。”
全人教育結出累累碩果
通過9年的“情·境育人”探索與實踐,華中農大風景園林專業建成國家級、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3門,出版教材5部、學生作品集1部,88%教師先后獲校級及以上教育教學表彰獎勵。
華中農大風景園林專業建成了湖北省風景園林唯一品牌專業、湖北省風景園林學唯一重點學科。此外,風景園林專業畢業生良好的專業素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獲得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
中國工程院孟兆禎院士曾評價說,華中農大風景園林專業“情·境育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文化和學科的自信心培養,從文才、畫才、口才諸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一個求實的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