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早稻成熟的季節。近日,東莞市橫瀝鎮團委、少工委組織30組少先隊員親子家庭走進橫瀝鮮峰農場水稻種植基地,開展了一場特別的暑期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活動。孩子們搖身變成“農夫”,揮舞著小鐮刀,在金黃色的稻田里,體驗收割稻谷和打谷,感受農耕生活的辛苦和樂趣。
孩子們變身“農夫”體驗割稻
稻田里,一片金黃,一陣微風吹來,飽滿的稻穗輕輕搖晃,一派豐收的景象……活動開始前,鮮峰農場的農民伯伯為孩子們講解了水稻的一生。經過選種、育苗、整地、插秧、挲草、施肥、收割、烘干日曬等環節,一粒粒稻谷從田間地頭到交易市場,變成大米后再來到人們的餐桌上。
孩子們走進田間,左手抓稻,右手揮鐮,聞著稻香,用最傳統的收割方式收獲“豐收的果實”,收割好的稻穗很快就堆滿田埂。“孩子,大米是要付出很多時間和勞動力種出來的,我們要做到節約糧食不浪費。”“拿鐮刀的時候要小心,刀口向著稻苗的方向用力一拉,稻谷就完成收割了。”在老師、家長的陪伴和指導下,孩子們認真地學習割稻的動作,體驗著收割稻谷的辛苦。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東莞橫瀝鎮少先隊總輔導員陳曉彬說:“對孩子們來說,割稻、打禾、脫粒這些祖輩們流傳下來的傳統農耕智慧,都是十分有趣、有意義的體驗過程。希望他們在體驗收獲的過程中學會珍惜勞動成果,懂得珍惜糧食、厲行節約、勞動最美的道理。”(記者余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