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車身裝有太陽能電池板,可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驅動車子前進。”在“科普430”新能源車實踐課程上,廣東省東莞市莞城中心小學學生黃泓昊通過實踐了解到新能源汽車相關知識,“我們應該加強新知識的學習,為國家的科技創新不斷努力。” 近日,東莞市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新聞發布會在莞城中心小學舉行,東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發布《東莞市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實施方案》。東莞將通過深入實施科學教育“點亮”行動、構建學校科學教育體系等五大任務20條舉措,推動全市中小學科學教育氛圍更濃、基礎更實、機制更活、成色更足。 立足校園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科普430”課后服務是東莞的創新,旨在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著力在課程、資源、形式上進行創新,讓授課團隊更專業,活動形式更多樣,課程資源更豐富,活動形式更新穎。 “通過《方案》的實施,讓原來零零星星的科技火花連成一片燃燒起來,點亮更多孩子的科技夢想。”東莞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葉淦奎介紹,東莞市將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作為2023年教育重點工作“三大牽引”之一,努力把科技創新的種子種到中小學生心中。 在莞城中心小學,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特聘青年研究員鮑煜作為學校科普副校長,為學生帶來“中子、光子、繆子——大裝置探索小世界”主題科學講座,帶領學生探索神秘的微觀世界。 為讓科學家培養未來科學家、幫助教師提升科學素質,東莞率先建立科普副校長制度。當地引導學校聘請科學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專家學者、企業工程師等科技工作者,擔任學校科普副校長,建立常態化聯絡機制,定期開展科學專題講座、科學實踐指導等活動,同時發揮科普副校長橋梁紐帶作用,引進校外優質科學教育資源。 如何在更多學生心中播下崇尚科學的種子?東莞今年將舉辦超過100場“科學家進校園”報告會,遴選聘請一批熱愛教育事業、科普教育經驗豐富的科學家走進校園作科學報告、講述科學故事,讓中小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兩院院士等。此前,東莞已連續4年組織開展“院士校園行”活動近50場次,受益學生155萬人次。 推進科學類探究實驗室全覆蓋學生提升創新創造能力,關鍵靠動手,需要“創新夢工廠”來孵化奇思妙想。東莞將推進中小學科學類探究實驗室全覆蓋,全力夯實中小學生科學教育基礎。科學探究實驗室建設已列入今年東莞市民生實事,東莞市教育局制定建設標準指引,推出標配版、適配版、高配版,讓鎮街(園區)、學校根據實際選擇建設標準。到2023年,全市公辦中小學至少建設或完善1間探究實驗室,2025年實現全市公民辦中小學探究實驗室全覆蓋,讓每所學校的學生都有機會走進實驗室開展科學探究實驗。 “學校根據自身辦學條件、辦學特色和教育教學需求,進行建設配置,讓科學類探究實驗室建設有章可循。”東莞市教育局副局長杜潤江表示,東莞將建立督查機制,把推進科學類探究實驗室建設納入鎮街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考核內容,通過數據監測、實地督查等方式,督促各公辦中小學完成全覆蓋建設任務。 為讓更多有科技創新潛質的苗子脫穎而出,東莞多措并舉,從貫通、聯合、孵化、特訓4個方面入手:積極開展貫通培養,縱向推進小學、初中、高中教育學段貫通、課程貫通、資源貫通,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實施聯合培養,橫向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社區家庭,共同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孵化培養,依托青少年宮陣地,建立少年科學院,早發現早培養“小小科學家”;開展特訓培養,對接實施“科創英才計劃”,舉辦“科創英才”特訓營,探索“大學先修”科創培養模式,為優秀學生搭建成才平臺。 深化研學讓學生品讀科技魅力東莞有著豐富的“科普研學”資源,不僅擁有中國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還有39家市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超過9000家高新技術企業。如何將豐富的創新資源轉化為科學教育資源? “東莞的科學教育深深植根于城市的發展,與地方深度融合。”葉淦奎表示,東莞積極整合得天獨厚的科學教育資源,引導中小學聯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校外教育機構等單位,開發工業研學、生態研學、智慧研學、智造研學等豐富多彩的研學項目,推薦一批精品科普研學路線,讓中小學生走出校園,充分感受東莞“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魅力。 東莞還將舉辦每月一主題科學探秘活動,邀請專業科技工作者指導,研發中小學生科學探秘活動課程。探秘內容囊括天文、地理、科技等前沿內容。活動形式每月一期,以鎮校承辦為主體,推動科學教育校本精品課覆蓋全市。同時,東莞還在市青少年活動中心設立“科學探秘館”,努力讓每名學生都能便捷享受優質科學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