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我國研究生招生人數從上世紀末開始不斷增長,1999年招生9.22萬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97萬人,增幅21.38%。
(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招生規模更是不斷創新高,2020年全國研究生招生人數首次以百萬計,達到了110.66萬人,并連續三年(2020-2022年)突破百萬。
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和2021年研究生畢業生人數均超過70萬,2022年達到了86.2萬,大量的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動力。
與此同時,就業壓力遞增是當前社會各界難以逃避的難題,麥可思研究發現,近幾屆本科畢業生考研的主要目的包括“就業前景好”“職業發展需要”以及“想去更好的大學”。
“一切為了就業”看來是大多數大學生舍得一身剮也要把考研拿下的重要原因。
那么,學歷提升是否意味著就業紅利呢?
根據麥可思統計的2017屆本科生就業數據,我們分析了畢業五年后學歷提升與未提升人群的月收入,數據顯示,學歷提升群體(11367元)比依然為本科學歷群體的月收入(10509元)高了858元。學歷提升人群的就業滿意度為84%,高出未提升人群(76%)8個百分點。
顯然,從大學生中長期發展來看,學歷提升帶來了更多回報。
顫抖吧,考研人數5年翻番
研究生擴招引起了持續不退的考研熱。
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約為457萬。
相比五年前(2018年)238萬的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五年來考生數量翻了接近一倍,招錄比也從2018年的3.1:1增長到了2022年的4.2:1。
457萬的考生,4.2:1的招錄比,意味著近400萬考上注定名落孫山。
熱門院校的競爭更是刺刀見紅,堪稱考研生的絞肉場。
公開信息顯示,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云南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今年的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均超過3萬人,其中,四川大學的考生最多,為3.6萬余人。
明槍易躲 暗箭難防
考研擴招日復一年,但報考人數增幅遠超擴招率,考研難度不斷加劇。
同時,對于考研生,與你同場競技的還是能看得見的明槍,考生還能依靠實力一較高下。
各校內定讀研的保研生就是看不見的對手,可謂暗箭。
保研生學名推免生,推免的全稱是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這是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部于2013年印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為推動推免招生和統考招生協調發展,維護考生利益和公平競爭環境,該《通知》要求招收推免生數量不得超過本單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的50%,并且各專業必須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計劃用于招收統考考生。
從各大高校實際招生情況來看,50%這條紅線基本是守住了。
某備受考研人關注的數據整理平臺做了本科生推免率匯總。以2022屆本科生數據為例,推免率較高的前十所高校中,僅有2所推免率超過了50%,其余主要集中在30%至40%區間。
但可堪玩味的是“各專業必須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計劃用于招收統考考生”中的一定比例,意即《通知》畫的紅線是針對研究生招生單位整體招生比例,并沒有限制具體專業的推免率。
不少高校“趁虛而入”,充分利用規則,調高一些專業的推免率,降低另一些專業的推免率,左右互搏,不越紅線。
考生對高校招生的端水之術常常深惡痛絕。為何?因為不少高校通常會把優勢學科的推免率提高,只留出很少的名額分給統考生,而用其他專業去平衡整體比例。
北京某211大學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動畫類人才培養院校,其開設的動漫創作與數字創意設計專業在該校202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中統考和推免擬招名額均為21人。
但最終該專業推免人數為35人,留給統考生名額僅有7席,推免比例超過80%,考試競爭劇增。
廣東某國家級“雙一流”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是該校的優勢學科。該學科下新聞與傳播、傳播學兩個專業今年招收推免生分別為103人和44人,統考上岸人數只有55人和5人。
中國教育在線曾調查過招生單位對推免生的看法。數據顯示,相比統考生,近八成的招生單位認為推免生的基礎普遍更扎實;超過七成的招生單位認為推免生主動意識更強烈,更能在本專業堅持下去。
此外,相比本科階段,研究生與導師的接觸更頻繁,作為研究生招生培養直至畢業等各階段最有話語權的人,導師希望招到知根知底,自己認可的學生當是情理之中。推免生更受學校青睞,學校愿意把好專業留給“自己人”或是其他高校推薦而來的獲得“行業認可”的學生,這無形中也可考生增添了競爭壓力。
有些數據正在起變化
報考人數暴增,加上推免群體或許預定了更好的專業,這都加劇了考研競爭壓力。
此外,麥可思跟蹤分析本科畢業生數據發現,應屆本科生考研意愿愈發強烈。
應屆本科生畢業后暫不打算就業,而是篤定心志在給國內考研的比例持續上升,從2018屆的2.8%增長到2022屆的6.7%,增幅超過100%。
與此同時,畢業生二戰甚至三戰考研的成功率也在下降。麥可思長期跟蹤數據顯示,2019屆本科生,畢業后暫時不工作而是準備考研的群體,三年內考研上岸的比例為41.5%,相比2018屆同樣奮戰考研的前輩們的“上岸率”(43.1%),這一比例有所降低。
近年來就業競爭也在增大,而“應屆生身份”對于大學生求職的重要程度無需贅言。一些二戰、三戰考研生甚至是脫產備考,放棄就業,錯過了本科生最佳就業期。如果最終未能上岸,不但沒有享受學歷提升帶來的就業紅利,反而“主動拉低了就業競爭”,成為同屆本科生求職的紅利。
值得注意的是,應屆碩士研究生就業問題有所顯現。
問題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應屆碩士研究生的就業滿意度與應屆本科生的差距在縮小,2020屆碩士生比同屆本科生高出11個百分點,2021屆縮小的8個百分點,而到了2022屆只相差3個百分點。從碩士畢業生的主觀感受的角度反映出就業質量有所下降,就業壓力增大。
另外,五年來,應屆碩士研究生從事專業相關工作的比例呈下降趨勢,從2018屆的74%減少到2022屆的69%。而應屆本科生該數據卻在上升,從2018屆的71%增加到了2022屆的74%,已經超過了應屆碩士生。
應該說,研究生擴招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高層次人才,但受到當前經濟低迷的影響,研究生滯后的就業壓力較為明顯,這需要研究生培養單位,用人單位和社會上下共同努力,在教學端不斷改善培養過程,在用人端創造更多需求,努力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主要參考文獻:
[1]《2023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
[2]教育部及四川大學等高校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