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考面試題中,計劃組織類型的考查占比僅次于綜合分析,考查難度較人際、應變類題目又大,因此,掌握好此類題型至關重要。當然要想答好題目必須先審好題目,在題目設計中,計劃組織類的審題要素居多,中公教育建議從以下五方面入手把好“審題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審背景
在題目的開篇之處有個別題目會出現背景,也就是前情提要。常見的措辭為“近期……任務/現象”“隨著……”“某地某單位推行……”。比如說,防詐騙宣傳時,會告知“近期社區內電信詐騙案件頻發”;教師輪崗制度落實情況的調研時,會告知“近期某地實行了教師輪崗制度”;開展培訓時,會告知“當前農民對惠農政策及農技知識還存在著不知不懂不會的問題”等等。
建議大家在答題時可以從背景入手,簡單談談這一背景所帶來的問題、原因、危害等,以防出現開頭不知從何講起的問題,答題也會更具實際性、具體化、個性化。
二、審目的
有個別題的題目清晰明了,把活動開展的目的直接呈現在題干中,一般措辭為“為了……”,“某單位打算/計劃”。比如,居家安全知識宣傳活動,會告知“為居民的安全意識”;專題學習活動,會告知“為深入貫徹學習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等。
可以用在開頭部分,從活動的目的說到實現目的之后的更深遠的意義,會讓分析更有層次感,體現考生的邏輯性。
三、審主題
題目中會告知針對什么主題進行宣傳或是調研,亦或是開展培訓等。比如,開展惠民政策的解讀會、開展農民技能培訓、開展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情況調研。
主題的設置有助于分析活動的內容。分析必須緊扣主題才能體現活動的個性化和真實性,反之則只會呈現簡單的活動流程,流于套路。分析時要對主題進行角度下切,比如惠民政策,可以深挖惠民政策有哪些,進而聯想到教育、醫療、養老、收入等領域,各領域能列舉幾條政策,更能突出自己對時事熱點的關注。再比如,農民技能可以深挖農民需要什么技能,進而聯想到種植、病蟲害防治、產業發展、市場需求把握、電商應用等內容,以此實現答題的針對性。
四、審限定條件
個別題目在呈現時會增加難度,除了需要組織活動外,還會加之一些個性化難題的解決。常見的限定條件有時間限定為一周或一個月、同事不熟悉這個活動、我沒類似經驗、可用資金少、群眾不配合等。
這些困難影響活動效果的實現,所以在答題時既需要把活動正常辦完,也需要考慮限定條件的解決,因此內容中哪個地方解決了哪個問題必須要向考官點明。比如為期一月的活動,就要將活動進行時間節點的分配,以周為單位或是以每10天為一節點的做好規劃。
五、審特殊問法
計劃組織常規問法是怎么組織怎么開展,特殊問法也會有活動的重難點是什么,如何保證調研真實有效,如何做到活動創新等。
問什么答什么。問重點就說至關重要的環節,不說廢話;問難點就預設可能存在的難處并加以解決;問真實性創新性,可以把如何體現真實創新作為活動每一步的主旨句,也可以在說完所有步驟后,再加入關于真實有效創新如何體現的論述。
總之,考場上考生一般壓力很大,情緒較為緊張,極容易粗略的閱讀題干后就開始作答,但如果答的偏離題干則會直接影響分數。因此把握好審題這一關鍵環節,才是考場個性化答題并贏得考官青睞的。